正阳门下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   发布时间:2024-05-17   点击量:0


北京正阳门视觉中国

古都北京之脊,肇始于元,形成于明,延续至今,贯穿全城,从南端的永定门到北端的钟鼓楼,全长7.8公里,是世界上现存最长、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它更如一把时间标尺,记录着京城的变迁。

矗立在中轴线上的正阳门,始建于永乐十七年(1419年),是明清北京城内城的正南门,集防御、礼仪、城市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,是内城九座城门中规格最高的门。

正阳门由元代丽正门改名、改建而来,取意国都之阳、三门之正。在历史的光阴里,正阳门“宅中定位,气象巍峨”,鲜有人知的是,正阳门还有一段与廉密切相关的故事,这就是明代王元翰当街亮家底的故事。

王元翰是云南人,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进士,曾为吏、工两科给事中。明代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,六科“掌侍从、规谏、补阙、拾遗、稽查六部百司之事,凡制敕宣行,大事覆奏,小事署而颁之;有失,封还执奏。凡内外所上章疏下,分类抄出,参署付部,驳正其违误。”虽然官职不高,但职权甚重。

王元翰担任给事中期间,恪尽职守,不畏强权,直言进谏,如他反对宦官专权,贪扣矿税;痛斥贪官恶吏盘剥商人……

这些“直言”激怒宵小,他们暗中密谋,捏造罪名,上疏弹劾王元翰贪污、受贿。面对诽谤诬陷,看不过去的同僚为他上疏辩护。

为自证清白,王元翰请掌管京城地区治安的官吏聚集在正阳门下。他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收拾好,总共“十余抬”,全部抬到正阳门下,让官吏和老百姓当街查验。

他的家当里,除了书籍、笔墨之外,不过都是些普通的家具。王元翰认为,自己身为言官,受人诬陷却难以自证。他面北恸哭道:“职在纠驳,不敢负陛下。今乃为人反噬至此,臣不能蒙面复入含香署矣!”含香署用到了一个典故,说的是古代的尚书郎向皇帝禀报时,口含鸡舌香以去秽,后以含香署代指尚书省。

王元翰此语说罢,挂冠而去。诬陷他的人却抓住了这个机会,以“擅离职守”为由,先后将王元翰降为刑部检校、湖广按察司知事等官。不少正直的官员纷纷上疏为他辩护,但却无济于事。王元瀚认为清廉的品行比仕途更重要,他给朋友写诗道:“世事各分歧,吾道自未坠。”

崇祯六年(1633年),王元翰重病不起。临终之时,他拉着朋友的手说:“我病中虽有千魔,心中却无一事!”好友范凤翼称王元翰死时“殓衾不备,买棺无资”,更是验证了他的清廉。

王元翰生前沉冤未洗,离世后,一系列客观公正的评价默默为其正名。《明史》有载,王元翰“居谏垣四年,力持清议……世服其敢言。然锐意搏击,毛举鹰鸷,举朝咸畏其口。”明末理学家刘宗周为王元翰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:“公直声震中外,数十年小人营窟,赖公摧锋力抵。”明末书法家倪元璐在《王谏议传》中称赞其为“人杰”。

正阳门曾是展现皇家威仪的国门。如今,正阳门又变成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、烟火气满满的“大前门”,巍峨耸立的不仅是城门,还有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清正廉洁之气。


中共自贡市大安区纪委、自贡市大安区监察委员会
蜀ICP备16009127号-1